⚅🏙📶
人们在讨论网红“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总会提到实力、运气、机会等;也有人认为,是平台和算法在“造神”。为什么有人愿意相信算法可以“造神”?其根源在于人类对技术的想象与敬畏。在普通大众心里,算法被神化成为无所不能的“全知者”,它可以洞悉个人喜好、预测未来走向。网红的“随机”走红,进一步加重了算法的神秘色彩。
事实上,互联网上的注意力市场极端复杂,几乎没办法通过某个特定的公式求得固定解。在注意力市场的多维互动场域中,平台固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观众的注意力还受到其他行动者的影响。例如,传统媒体机构试图在数字环境中推动议程维系其影响力,广告商则紧随流量趋势为其品牌和产品增加曝光度,网络达人努力发展自己的风格吸引粉丝,MCN则通过运营、联动与互动强化其品牌。网络流量的生成,实际上是多方行动者共同策展、合力塑造的结果,任何单一力量都很难创造“流量神话”。
互联网上的流量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被称为“潮汐效应”。流量的分布和关注度会随着时间、事件和用户行为的变化而波动。特别是在当今复杂的数字生态中,观众的注意力分布与消费习惯不断变化,使得“造神”过程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甚至是随机性。即使某个创作者因为一条视频爆火,如果其没有真正的实力和持续创作优质内容的能力,仅仅依靠平台的扶持,也很难获得用户的长期认可和关注,流量也会随之下降。
独特的内容或人设往往是“流量神话”的基础。在注意力市场中,风格各异的创作者努力通过创作新颖的内容来吸引粉丝,其中一部分因为填补了观众的注意力空缺或产生情感共振而获得关注。例如,在大众旅游渐渐饱和的背景下,一些特色小众景点借助短视频被“重新发现”;一些“抽象”风格的内容,因击中年轻群体的幽默感和荒诞情绪,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符码;带有“怀旧”“乡村”风格的内容,则激发人们的怀旧情绪,深得中老年人群的喜爱。
算法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全自主的。网络声名的最终缔造者是每一个活跃的网民。无论是真材实料的原创内容,还是依靠猎奇吸引关注的“黑红”现象,网络红人的成功必须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授权——他们的成功受制于注意力规范、平台方言文化以及算法偏好,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观众基于其文化意识形态和品味偏好的选择。换言之,观众不仅是被动的内容接收者,更是互联网流行文化的塑造者。观众在观看、评论、分享、点赞的过程中,实际上构建了网络声名的规范与规则,并以此为依据向特定的流行对象进行“文化授权”。
🚇(撰稿:广薇桦)新华网视评 |“先用后付”不能让人莫名其妙|“先用后付”不能让人莫名其妙
2024/12/18阮翠蕊♜
全球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更新 种群结构持续向好
2024/12/18别雪茜🚉
天气转凉,如何呵护心血管 | 科普时间| 科普时间
2024/12/18聂新峰👏
奋斗者正青春——不负韶华逐梦行,盛世青年展作为
2024/12/18嵇静忠✞
桥水投资公司创始人瑞·达利欧:特朗普第二任期如何影响美国和世界?
2024/12/18连毓腾⏹
华为 Mate70 系列真机长这样!
2024/12/17毕园唯⛉
博世中国:此次全球裁员不涉及中国区 中国区未受影响
2024/12/17任伟紫👴
退役体操女运动员"再就业" 用挣的钱给家人在长沙买房
2024/12/17文安波a
安徽:“2020首届中国·黄山区无人机全国摄影大展”启动
2024/12/16阮蓝爱z
独家评论:七年后再创一个奇迹是北京未来选择
2024/12/16袁伊诚⚚